“做中国人自己的高端眼科和视光方面的设备和服务,以全球领先的超广角技术及共焦激光眼底扫描技术服务社会,励志成为一家有价值的公司。”——这是微清医疗引领国内行业发展、推进创新科技普惠于民而坚守的企业愿景和标准准则。
见证成长,奠定国内眼底成像技术标准
2010年11月,卫生部下发《综合医院眼科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十二五”期间,所有二级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眼科诊室都必须配备视网膜荧光眼底造影机、手术显微镜。这引起了正留学深造的李超宏博士的注意。
自适应光学高分辨率成像在天文、医疗领域的应用,正是自己主攻的方向。彼时,相关市场80%以上份额均被外资厂商占领,国产眼科器械的技术及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超宏博士毅然回国,于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创办了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李超宏博士的带领下,通过超广角技术及共焦激光眼底扫描技术创新,实现了眼科影像设备具备“超广角共聚焦”诊断功能,并进入规模生产和推广。
历经10年耕耘,微清医疗从偏安一隅的小团队,到如今拥有完整的产业线,独立的无尘生产车间,超百名员工,成功申报各类专利60余项,已获授权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报PCT专利3项。系列产品均获得国家医疗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及美国FDA、欧盟CE等海外认证,已经走进全国1000多家医院,出口至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全国重点三甲医院都能见到其身影。从早期一代造影机,到如今超广角共焦激光眼底造影机,我们也能寻找出李超宏带领微清医疗一步步坚持研发走来的痕迹。
颠覆传统,布局眼科影像全系列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包含微清医疗在内,全球仅有三家企业的眼底影像设备拥有超广角筛查和诊断功能。而这三家企业中,仅微清医疗及另一家海外企业将共聚焦激光技术应用于眼科影像设备,打破国外垄断,以领先的智慧化水平弯道超车,在临床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比于传统成像方式,共聚焦激光技术是将激光作为光源,采用共聚焦原理和装置,利用计算机对目标样本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及输出。另一方面,共聚焦激光技术是点对点的扫描,即每一个“点”都是焦点,使其图像具有超高的清晰度。临床医生使用共聚焦激光技术眼科影像设备可观察到更细微的病变及毛细血管,可针对各种糖尿病、青光眼、视网膜血管性病变、黄斑变性等疾病进行深层次眼底检测。
事业蒸蒸日上,但微清医疗一直没有改变“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成就平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使命。凭借研究超广角、共焦激光等领先技术积淀的经验,微清医疗在眼视光应用领域开展更多探索,并先后推出了眼底照相机、手持数码裂隙灯、视力筛查仪等产品,融合为国人自己的优质眼科诊断解决方案,旨在建立“基层筛查-远程问诊-健康跟踪-分级转诊”体系,对症基层眼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提供涵盖视力、屈光、眼前节、眼底的眼全科筛查,兼具精准、智能、快捷三合一优势,从而推动基层眼健康筛查的普及和推进。
AI赋能,与华为共攀智慧医疗新高峰
“目前,中国眼科市场存在痛点是,眼科医生相对稀缺,我国眼科医生仅有约3.5万人,平均每百万人只有22名眼科医生,而美国每百万人拥有 60名眼科医生,日本则是每百万人有101名眼科医生。另外,国产眼科医疗器械的技术及质量尚有欠缺,还需加大研发投入。”李超宏博士介绍道。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微清医疗联手华为、协和医院推出了AI辅助诊断系统,以华为云计算、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智慧大脑”,结合协和医院顶尖临床实力,进行海量的临床数据采集、病例分类标注分析、后期临床指导验证等。
“这个联合创新有两大特点,第一个是全自动激光相机这个硬件是中国首创,第二个是华为云AI基于微清的产品生成了超过八千例的眼底数据,这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李超宏介绍道。
微清自主研发的眼底病灶AI辅助诊断系统,可以提供超广角及全自动拼接下的高清影像画质,协助医生实时查看眼底周边病灶,并实现针对最小瞳孔低至1.5mm、超弱光照量环境下的精准诊疗,简单、快速、无损地还原图像的真实纹理,为眼科医生提供更有利于精准诊断的信息,降低漏诊、误诊的发生率。这也标志着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国产高端眼科诊疗器械正在引领智慧眼科迈向发展新阶段。
人工智能的进步让“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可贵的是,拓局之下,微清医疗没有激进地赶超,反而是不断完善产品。在李超宏看来,大道至简,做产品同理。他多次提到好的产品是用来提升客户体验感,用科技惠及每一位病人,帮助越来越多的眼科疾病患者获得更为精准和及时的诊断,让每一位患者能够拥有美好的“视界”。
李超宏个人简介
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始人,光学博士,美国UC. Berkeley/Texas medical center 博后/研究员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温州医科大学、中科院医工所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姑苏领军、园区领军人才;
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项、江苏省医疗器械专项、市医疗器械专项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专利50余件,学术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