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璜,江西宜黄人,著名X光晶体学家、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金属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今日在余瑞璜先生诞辰116周年之际,特发此文缅怀先贤,铭记他对吉大物理、中国科学届的贡献。
缅怀
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十(1906年4月3日),余瑞璜出生在江西省宜黄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承担了全家生活和教养子女的重担,同时也是余瑞璜的启蒙老师。从余瑞璜四、五岁时开始,母亲教他背诵古诗,给他讲述历史故事,教育他求知和爱国。
余瑞璜1918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又考入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原来一直名列前茅的余瑞璜一下变为成绩平平的普通生,但他不甘居中游,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利用一个暑假“加油”,终于在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
▲在国立西南大学读书时的余瑞璜
专心学术
1930年余瑞璜被清华大学聘为物理系助教,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偏爱物理学,从1930年初起,他在吴有训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开始了X射线物理学的研究。
他先是自制了一台名叫康普顿二象小静电仪的仪器,其灵敏度很高。接着又制作了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当时国际上也只有德国制成不久。新仪器制成后,他立即把它用于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用这套仪器测量宇宙线的强度,以检查计数器的可靠性。当时他还不了解宇宙线的簇射分布规律,误以为宇宙线强度是一个定值,但是计数器给出的计数表明,它是随时间变化的。这使他怀疑自己的仪器不好,于是反复修改,半年后仍无任何进展。经过反复思考,他开始怀疑是否宇宙线本身的散射强度不是一个恒定值。因此改用1/4毫克的镭作源,把一块块铅片盖在上面,测量不同强度的镭的γ射线。结果发现,盖革计数器的测量是可靠的,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只有通过踏踏实实的实验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
▲余瑞璜在英国做科学研究
1934年,余瑞璜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他本想在核物理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但当时正值日本侵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为了抗日救国,他和赵忠尧等商议后决定改学X光晶体学,以便适应发展国家急需的科技领域的需要。经吴有训介绍,他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诺贝尔奖获得者、X光结构分析的创始人W.L.布拉格(Bragg)的指导下,进行X光晶体结构分析的研究工作。
心系祖国
1938年,他接到恩师吴有训的来信,告诉他北平(即北京)沦陷,学校被迫迁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希望他暂时留在英国,进行X光金相学的研究,学成之后采购一批必要的实验设备,再回到西南联大创建清华金属研究所。赤诚的爱国心,令他毅然辞谢了去英国皇家研究所工作的机会,并缩短了在伯明翰大学的进修时间,在抓紧采购了西南联大所需的仪器设备后,于1938年11月启程回国。
▲余瑞璜一家人在清华北院5号住房前的合影
1946年7月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9月余瑞璜一家人终于回到清华园;被安排住在清华北院5号平房,10月开学,11月5日正式上课。由于当时不少老清华的教师尚未返校,余瑞璜教授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年级的普通物理、二年级的理论力学、三年级的光学、四年级的原子物理课他全上,还要兼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课,清华金属物理研究所也要搞起来。那时他十分繁忙,但感到生活很充实,愉快。
1948年8月应邀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讲学和做研究。当他得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消息后,1949年春在美国讲学还没有到期,不顾朋友的挽留和劝阻,怀着赤诚的爱国心回到了祖国。7月辗转回到了清华园,立即投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他注重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康普顿二像静电仪、盖革计数器、第一支国产封闭式医用X光管。
▲简陋的大普及实验室木屋
从1939年到1942年,余瑞璜在大普及实验室简陋的木屋里进行X光金相学等一系列实验,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果,1942-1943年仅在《自然》杂志上就连续发表4篇论文。
由于贡献杰出,1962年在世界结晶学界纪念“劳埃实验”五十周年大会上,余瑞璜是唯一受到赞扬的中国人,结晶学界的老前辈厄瓦耳(P.P.Ewald) 在X光结构分析发展史的总结报告中说:“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知之甚少,但知道那里有第一流的结晶学家,比如余瑞璜。”在《X光衍射50年》一书中,余瑞璜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余瑞璜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第一流结晶学家,为祖国争了光。
情定吉大
1952年10月余瑞璜教授肩负着创建东北地区第一个综合大学物理系的使命,从清华园来到条件较为艰苦的东北人民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1953年余瑞璜先生为创建物理系在伏案工作
他带领师生员工,筚路蓝缕,为创建一流物理系而呕心沥血。为了争取办学经费,购买图书资料,向国外订购教学和科学研究仪器而奔忙。当年物理系资料室的1930-1952年的自然科学期刊杂志,有些就是余瑞璜从清华大学要来的,还争取到少许北大、清华和燕京大学支援的实验仪器。凭着他的执着和热情,中国刚刚进口的两台电子显微镜,其中的一台就安装在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里。他在承担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1956年周恩来总理(正面左三)与科学家在一起。
右四为余瑞璜先生
1955年5月余瑞璜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1957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主任,1979年9月任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一系主任;1981年任名誉系主任;曾兼任东北人民大学自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部主任、校委会常委;曾兼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物理系主任、教授,东北地质学院物探系主任、教授等职。曾任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春市民盟副主任委员,吉林省民盟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等职。
▲余瑞璜教授1970 年1 月被下放到吉林省伊通县草皮沟村插队落户。
这是次子余理华从靖宇县来看望老人时在住房前的合影
余瑞璜先生性格开朗、正直,坚持真理,对同事坦诚相见,有高度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
他以极度平和的心境看待政治上的失意,在社会环境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失去了实验室的工作条件,搞科研困难可想而知,他转向了理论研究,开始研究多年思考的课题。在没有实验仪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凭借一台(机械式)手摇计算机和算盘,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一种新的固体电子结构模型的理论——“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终于建立起来了,它给出了计算晶体价电子结构的更为简单的新方法。
结语
余瑞璜说:“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是:永不停息,科学地探求真理。”他坚持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1991年余瑞璜先生题词
余瑞璜老先生是科学界的泰斗,为国家、为民族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杨振宁到长春时总是要会见余瑞璜先生;1973年华罗庚来长春时,把余瑞璜全家人接到省委1号招待所亲切会见;严济慈、朱光亚、钱伟长、何泽慧等来长春时都到家中看望余老。2005年在中国物理学会出版的《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物理学——纪念世界物理年系列图片》中,余瑞璜被选入中国资深的杰出物理学家之列。
2006年,在吉林大学60华诞之际,余瑞璜的半身铜像在中心校区理化楼大厅中落成揭幕,以纪念他对科学事业和创建吉大物理学科的贡献。
▲余瑞璜先生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