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诞生

时间:2021-05-18        点击:

东北人民大学

东北人民大学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1946年10月创立于哈尔滨,是一所新型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培养目标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武装起来的政权工作干部。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东北解放战争、根据地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对共产党与国民党、苏联与美国的认识问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第一期招收33 名学员,经过两个月的学习,1947 年 1 月根据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全体学员与干部组成工作队,开赴合江省(1945年设置,今属黑龙江省)依兰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复杂斗争,完成了挖匪根、斗恶霸、分土地的任务,6 月下旬第一期学员毕业,10月,第二期学员开学,……。

东北行政学院第一期学员

1949 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摆脱过去办短期训练班的形式,必须进行系统的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教育。根据这个决定,东北行政学院改为“培养与训练行政干部的高等行政学校”,但因革命工作对干部需要的迫切性,随时都有调出学员参加工作,因此与比较固定的正规化大专院校还不尽相同。1950年3 月31日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东北人民政府决定,东北人民大学迁址长春,从9月4日下达疏散命令,到 9月16日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长春为止,仅用12天就完成学校的搬迁。在长春,学校坐落在解放大路(同志街的两侧)四栋日伪时期的楼房,路北侧(当时路牌 3 号)的“伪满炭矿株式会社”旧址为图书馆、教室和校部机关,还有路牌 5 号的四层红褐色楼及路牌 7 号的三层灰楼等。

1950年9月9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关于东北人民大学实施计划决定》,正式批准业已建立的司法等文科七个系,成为一所财经政法性质的大学。

1950年9月16 日东北人民大学迁址长春,坐落在解放大路(同志街的两侧)四栋日伪时期的楼房

当时路牌 3 号的“伪满炭矿株式会社”旧址为学校的主楼

1952 年中央教育部拟定并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 1952 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等学校模式实施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根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东北人民大学建立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文科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为中文、历史、法律、经济、俄文五个系。通过此次院系调整,学校由财经政法性质的大学被改造成为文理科性质的综合大学。从6 月开始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到1953年院系调整后,有高等学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13 所。



名师云集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抽调余瑞璜、吴式枢、朱光亚、霍秉权、郑建宣、高墀恩、芶清泉、黄振邦、解俊民等9位知名的物理学家和唐立寅、陈景明、黄树勋等 3 位讲师及冯致光、龙志云、缪源、陈慧男、吴颐、朱浩祖、王宝琨、吴俊珑、王宗濬、刘金铸、果玉忱、周承倜等 12 位助教到东北人民大学,其阵容在当时仅次于北京大学(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有10 名)。

1952年8月底,霍秉权教授、芶清泉副教授、黄振邦副教授和5名助教最先到校报道, 学校指定霍秉权教授为临时负责人;系的工作人员 2 人:关连弟(干事)、邵平(科员)。9 月,吴式枢教授、郑建宣教授、高墀恩教授、解俊民副教授和 3 名讲师、7 名助教陆续到校;10 月初余瑞璜教授到校;10月 5 日学校通告成立物理系。10 月下旬朱光亚教授(时任朝鲜战场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团的翻译)由抗美援朝战场径直来到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10月23日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任命,学校公布余瑞璜为物理系系主任,并指定朱光亚为代系主任;校党委决定成立物理系支部,温希凡兼任支部书记。10月24日学校公布:物理系秘书温希凡,干事关连弟。

1952年10月25日学校公布并上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物理系教研室(组)及负责人名单。

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郑建宣 , 副主任:解俊民;

理论物理教研组组长:高墀恩, 副组长:吴式枢;

机电工艺教研组组长:黄振邦;

特殊实验计划组组长:霍秉权 , 副组长:朱光亚;

专门实验计划组组长:余瑞璜(兼),副组长:芶清泉 黄振邦(兼) 解俊民。



 

从零开始

根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 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中央政府对高等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将招生、专业设置、人事任命、学籍管理以及课程设置等全部纳入政府的计划管理范围。

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参加物理系创建工作的 9 名教授、副教授,3 名讲师,都是中央教育部直接下达的调令。此外,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校的4名物理系本科应届毕业生、3 名机械系毕业生、5名物理系三年级提前毕业的大学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当年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五个地区招收新生111人,大连工学院应用物理系的一、二年级学生 52 人调入物理系,升入二、三年级。学校给物理系配备 1 名秘书,1 名干事,还有 2 名技工、3 名练习生。

东北人民大学原是一所以办短期训练班的干部学校, 教学设备很少,实验设备一无所有。1952年8月之前全校 600 多名教师中没有1人是学物理专业的。建立物理系一切从零开始。

根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东北人民大学要建立物理系,学校还没来得及筹备,教育部一纸调令, 8月31 日由大连工学院调入的 27 名二年级学生到校;9 月11日由大连工学院调入的25名三年级学生到校。10月1日 52 级新生开始报到。从8月末起参加创建物理系的教师从北京、大连、沈阳、广州等地陆续到达长春,由于教师宿舍还没有准备好,有的教授、副教授只好暂住宾馆、旅店,有的青年教师只能住学生宿舍。

教师、学生已经到校,但是,开办物理系所必需的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还没有着落,连办学经费预算也是刚刚向教育部申报。



东北人民大学工作日志

1952年8月在学校给教育部的报告中写道:“距开学只有40余天,实验室房舍尚无着落。”

9月8日以校长吕振羽、副校长刘靖的名义通过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向中央教育部上报《为理科各系申请开办费及采购仪器计划》。

9月12日学校上报《报请实验室设备概算》。

9月18日学校上报《 报请拨给助教 物理仪器 图书》。其中申请“物理系首期建设实验室 22 个房间(面积1764 ㎡),阶梯教室1间(面积 330 ㎡),经费共计九亿二千四百万元人民币”(旧币)。



师从苏联

教育部提出,仿照苏联高等学校模式实施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952年10月27日 中央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含物理专业)。学生的作息时间也要试行苏联高等学校的 “8150”制,即每天学习8小时,体育锻炼1小时,每周学习和开会不超过 50小时;将课堂讲授完全集中在上午,连续上6节课,文体活动时间集中在下午,自习时间集中在晚间,每节上课时间沿袭过去的 50分钟。苏联的“8150”制是每节课 45 钟,从第二学期起学校将每节上课时间改为45分钟。1954年10月21日高教部下发《关于停止实行“六节一贯制” 的通知》,10月29日学校决定停止执行“六节一贯制”。

创业的24位教师无一人熟悉苏联的教育,更没有去过苏联,6位教授全部是从英美留学归国的。根据中央教育部的规定,所开设的课程均需采用苏联教材。为了使教师能够阅读苏联教材, 1952年9月起学校组织数理化三系教师分批参加俄语速成班的学习(每期 21天),以使教师能够阅读俄文书籍。

1952-1953学年第一学期物理系开设的10门课程中,普通物理等6门课程采用苏联教材;理论力学等4门课程根据苏联教材编写讲义、提纲。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教材采用《普通物理学第一册、第二册》(福里斯(Фриш,С.Э.)、季莫列娃(Тиморева,А.В.)合著,梁宝洪译,东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参考苏联教材编写讲义的课程,一般是上课前分发油印的散页讲义;学生主要依靠课堂笔记复习,完成作业;主讲教师列出参考书目录,但人多书少,很难借到,有的参考书一个学生学习小组借到一本, 同学们轮流阅读。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不能全盘照搬苏联教材,必须在掌握苏联教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适当增减、补充,否则学生难以接受。

《普通物理学第三卷 》(福里斯 季莫列娃合著)当时国内还没有中译本,东北人大物理系承担了第三卷第一分册的翻译任务。由宋家树、龙志云、王宝琨、吴俊珑等多位教师集体翻译;光学部分于1953年5月交稿,8 月付印,原子物理部分8月交稿,10月付印。出版后全国高等学校采用。

经过紧张的筹备,理论讲授课终于在11 月10日开始上课。

至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则比理论讲授课要困难得多。

余瑞璜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亲自兼任普通物理实验教研室主任。在通过校长申请开办经费、调拨实验仪器和图书资料的同时,亲自去北京等地采购实验仪器设备,派遣黄振邦、龙志云、王宝琨等多位教师到国内各地采购仪器设备。

普通物理实验室设址在解放大路7号物理楼(灰楼)北半部的平房中;阶梯教室设在灰楼二楼(灰一阶)。

学生正式上课的前一天(1952年11月9日)改建实验室才开始动工。1952年12月3日才开始安装实验仪器。安装实验仪器缺少的零件、工具要教师自己上街采购或设计加工。经过教师夜以继日地安装调试,再加上自己设计制造的实验仪器,东凑西借,在建系的第一个学期终于为学生开出了 8 个普通物理实验。




玉汝于成

1952 年 11 月 20 日吕振羽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报告指出:克服目前物质困难和教员不够的办法是加强计划性和组织性,把效率提高,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要依靠我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智慧,一方面提高我们的工作计划性,一方面按照经济核算制的原则精打细算,使一钱一物都要用得其所,发挥更大作用,把最低限度的设备创造性地加以合理地充分利用,使之发挥高度的效能。

1954年开学典礼

物理系的创业者发扬老解放区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以革命的精神办学,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创造性,克服了重重困难,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较好地完成了建系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从东北人民大学档案馆保存的当年物理系的会议记录中仍然能够领味到师生员工当年紧张的工作状态,革命热情和创业精神。

1952年12月12日系主任余瑞璜教授召开会议,报告 11月10日开学后第一个月的工作:讨论了苏联综合大学的教学计划,组建了5个教研室(组),建设了实验室、仪器修配室,开始了实验课教学。郑建宣教授报告了普通物理教研室的工作,普通物理实验室的教师时常工作到晚上 11 点多钟。

1953 年1月3日召开系务会议。

1月14日召开全系工作人员大会,讨论物理系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

1月23日晚7:00-11:30召开系务扩大会议,各室(组)汇报工作总结。

1月24日召开系务会议,研究下学期工作。

1月28日召开系务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总结。

2月1日至17日为寒假,2月14日是春节,在此期间依然召开3次会议:

2月5日召开全系工作人员大会,余瑞璜主任做建系第一个学期的工作总结,校长、正副教务长和9名学生参加了会议。

2月7日召开系务会议,研究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周志)。

2月16日(正月初三)召开系务会议,讨论教学工作和学生健康问题。

在系主任余瑞璜的一份工作总结中写道:“从十几岁的青年练习生到须发斑白的老教授,个个都是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进行工作;全系每个角落都呈现着劳动竞赛的新气象。”

建系第一学期郑建宣教授担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在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张勃川司长召开的教师座谈会上郑建宣教授说:“普通物理教研室的每个成员在工作上都是积极努力的。物理系当前面临三个困难:⑴仪器缺乏,本学期开的实验,都是东拼西凑的;⑵教师不够,助教也缺乏,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⑶下学期实验室房间不够用。”

最为困难的是第一个学期就要为100 多名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实验课。4位普通物理实验课教师(当时没有实验员或助理员)夜以继日安装、调试实验仪器;还要花很多时间上街购买工具、仪器配件。有的实验仪器没有到货,只好到兄弟院校去借用;二十多斤重的实验仪器老教师唐立寅(讲师)自己由东北地质学院扛回来;实验室缺少工具,有的教师把铁钉砸扁,自制螺丝刀;黄振邦副教授用自己的薪金购买工具;用墨水瓶自制酒精灯;实验室缺少实验台,每次上实验课时学生就临时从教室搬来课桌代替实验台。

余瑞璜教授认为,要办好物理系,建设实验室,搞科学研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期刊图书资料;二是要有一个小型加工车间,以便加工自己设计的实验仪器和配件;三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为了建立仪器修配室,他从北京带来了吹玻璃的练习生许飞龙和金工技术员程家楠。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仪器修配室人员的水平迅速提高,为实验室制造仪器及配件,自制水银蒸馏器,吹制出玻璃系统,……。仪器修配室为物理系的实验室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融入了东北人民大学的革命传统,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一个新生的物理系异军突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