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风华

您的位置: 首页  >  七十风华  >  创业先贤  >  正文

七十风华

吉林大学物理系创始人——余瑞璜

时间:2021-12-23        点击:

余瑞璜,字曼青,汉族,1906年4月3日生,江西宜黄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国际一流的结晶学家,中国金属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1924年,十八岁的余瑞璜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是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1923年被誉为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1928年被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余瑞璜于1928年12月毕业。

▲余瑞璜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1929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奠基人之一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制作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

▲1932余瑞璜夫妇在清华大学西院平房家中

1935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

▲1935年赴英留学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拉格(W.L.Brag)的指导下,进行X光晶体学研究。在做博士论文的实验中,他发现了室温下N03的反常热振荡,这一研究成果以《立方晶体Ni(NO3)2·6NH3中N03(根)反常性状的证据》为题,于1938年发表在世界闻名的《自然》(< Nature)杂志上。1937年11月获得博士学位。

▲余瑞璜在曼彻斯特做博士时的研究笔记

1938年11月,余瑞璜放弃到英国皇家学会工作的机会,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1939年1月到达昆明西南联大,在吴有训教授领导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属研究所——清华金属研究所,任副教授、教授。他研制出中国第一个连续抽空X光管和X光结构分析仪。

▲中国第一只连续抽空x光管

在简陋的木屋里,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果,1942年仅在《自然》杂志上就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结晶分析X光数据的新综合(法)》和《从X光衍射相对强度测定绝对强度》两篇文章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文章审稿人威尔逊(A.J.C.Wilson)教授在余瑞璜文章的启发下,用CuS04做实验,又进行了改进,把结果发表于余瑞璜文章之后,未另写标题(这是极为少见的),这就是后来被广为引用的“威尔逊方法”,其基本思想来自余瑞璜。这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晶体学杂志总编A.J.C.威尔逊先生于1978年6月5日在写给余瑞璜的信中说:“1942年在《自然》(< Nature>)上发表的我的文章应称我们的文章,这是我最著名的文章,它被人引用的次数几乎等于我的其他文章被引用次数的总和。”

▲A.J.C.Wilson写给余瑞璜的信

同年6月27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李普森(H. Lipson)在给余瑞璜的信中说“你是否知道,战争时期你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快报,开辟了X光强度统计学的整个科学领域。”

▲H. Lipson写给余瑞璜的信

由于贡献杰出,1962年在世界结晶学界纪念“劳埃实验”五十周年大会上,余瑞璜是唯一受到赞扬的中国人,结晶学界的老前辈厄瓦耳(P.P. Ewald)在X光结构分析发展史的总结报告中说:“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知之甚少,但知道那里有第一流的结晶学家,比如余瑞璜(S.H.YU)。”在《X光衍射50年》一书中,余瑞璜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该书的总编辑厄瓦耳(P.P. Ewald)在书中赞扬余瑞璜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晶体学家。余瑞璜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第一流结晶学家。

余瑞璜1946-1948年任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赴美国讲学做研究。

▲1948年余瑞璜在赴美途中写下《海上远怀而歌》

当他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消息后,1949年春,他在美国讲学还没有到期,就不顾朋友的挽留和劝阻,怀着赤诚的爱国心回到了祖国。

7月辗转回到了清园,立即投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他慰问志愿军伤病员时,得知X光机十分短缺,立即开始研制X光管,1951年制造出第一只国产X光管。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时,派人到清华大学向余瑞璜表示慰问。

1952年10月,余瑞璜教授肩负着创建东北地区第一个综合大学物理系的使命,从清华园来到条件较为艰苦的东北人民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1952年余瑞璜与家人在柳条路9号院

他带领师生员工,筚路蓝缕,为创建一流物理系而呕心沥血:为争取办学经费购买图书资料,向国外订购教学和科学研究仪器而奔忙。凭着他的执着和热情,中国刚刚进口的两台电子显微镜其中的一台就安装在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里。

▲学生在做电子显微镜实验

1955年5月,余瑞璜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召开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上,余瑞璜提出了发展半导体、电子学及钛与其他轻金属的合金等3个科学项目的建议,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知名科学家讨论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余瑞璜(左五)应邀参加

余瑞璜先生性格开朗、正直,坚持真理,对同事坦诚相见,有高度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吃尽了苦头,遭到皮肉之苦和人格的侮辱;但是每次被批斗或劳动反省之后,回到家里洗把脸,他又开始思考他的科研课题。1970年1月,余瑞璜及家人被送到伊通县草皮沟村落户,这里条件非常艰苦。他以极度平和的心境看待政治上的失意。

▲落户伊通县草皮沟

在社会环境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他说“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是:永不停止,科学地探求真理。”

在没有实验仪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在农村的土炕上,凭一台(机械式)手摇计算机和一个算盘,经过计算、演绎、推理,一种新的固体电子结构模型的理论“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建立起来了,它给出了计算晶体价电子结构的更为简单的新方法。

▲用这台手摇计算机和算盘

在草皮沟初步完成“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

余瑞璜曾任校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部主任,校委会常委;兼任东北地质学院物探系主任、教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曾任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春市民盟副主任委员,吉林省民盟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等职。在恢复名誉后,1978年任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一系主任;在担任物理系领导工作的同时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1981年任名誉系主任,还担任吉林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常委等职。

1997年5月19日余瑞璜先生病逝。

▲学界泰斗余瑞璜

最新文章